汲养、行走,只为讲好中国故事 ――我院举行2017暑期优秀实践教学成果展

Publisher:王昕Time:2018-12-11View:1230

     (通讯员:仇俣 王昕)近日,来自我院2015、2016级的8位GMC优秀暑期实践代表,以生动的作品展示亮相“传媒全球公民培养成果巡展暨2017我院迎新典礼”。实践教学作为ICUC全球传媒公民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开阔眼界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实践水平,从而达到课程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效果。优秀暑期实践代表的经验分享旨在激励2017级新生能够带着根植于中国文化的自信,学会综合运用技术、艺术等传媒手段,做好中外文化交流的记录者与践行者。


   2017年暑期,我院遴选优秀学生黄疏雨、周安然、刘正勋、焦哲、李铭??、李知雨、张倩、郑梦圆奔赴中国乡村、中国台北、美国纽约、英国特伦特、瑞士洛桑等地践行“美丽中国乡村计划”、“国际影像丝绸之路”、“第三大洲国际传媒实践计划”等实践活动 。


丝路,一篇关于天地、生灵与信仰的故事


   参与“国际影像丝绸之路”计划的2015级广告学专业的黄疏雨用8天时间,驱车3000公里,拍摄4000张照片,从甘肃到青海,重走丝绸之路。她带着关于丝路的好奇和种种猜想,踏上了探寻这方土地的旅程。


   最终,她终于明白,樊锦诗院长所守护的究竟是怎样一方天地,这里滋养着怎样的生灵,孕育着怎样的灵魂与信仰。她说:“也许,我不能像她一样扎根敦煌几十年,但是作为GMC,我希望可以用传媒的手段将樊老的精神继承与接力。向世界讲述这关于天地、生灵与信仰的故事,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所未曾改变的感动与美好。”


   在黄疏雨同学看来,创作与旅行都是是一段由近及远的路程。但无论是黎明破晓,日落黄昏,还是午夜降临,我们都一直在路上,义无反顾。因为,每时每刻,我们都在用行动去回答着,回答着——作为传媒人,我们永恒的坚持与信仰究竟是什么呢?向世界讲述这关于天地、生灵与信仰的故事,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所未曾改变的感动与美好。

 

天地,一本摊开的立体地理书。高原盆地沙漠平原丹霞雅丹尽收眼底

 

生灵,3500米的落差,祁连山脚的雨与山顶的雪,人与动物顽强地生长在这里


信仰,这里有回家的信仰、宗教的信仰以及对美好事物虔诚祈祷的信仰


精准扶贫,联合国粮食署的国际实践


   2015级传播学专业的周安然实习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她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从传播的角度为项目的传播提供方案,以帮助中国的贫困家庭远离贫困,帮助贫困山区的儿童获得足够的营养。在安徽省金寨县走访调查时,她为林心怡小朋友和他的爷爷拍摄下了照片,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让周安然十分痛心。走进这些贫困山区的经历让她体会到了推动精准扶贫,发展新型小农等举措的重要性。


   她谈到:“在这两个月里我接触过许许多多的人,包括来自美国的联合国大使,包括来自阿里巴巴的高层,包括来自世界粮食计划署奋斗在叙利亚的一线人员,更包括来自中国最底层贫困山区的农民。我发现,在巨大的文化与人文背景差异下,有一件共同的事情在闪闪发光,那就是,我们正在尽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文化自信是跨文化国际行走的真正力量


   2015级传媒艺术学专业研究生张倩在学院的推荐下于今年6月去往芝加哥政府秘书处以City Clerk的身份进行实习,实习期间她在纽约时装周担任过新媒体报道记者,在华人网络春晚中进行过钢琴演出,并在各项活动中结交了众多外国朋友。当她在工作中遇到难题,同事们总能有问必答;当她在异国他乡迷路时,路过的白人男生将她一路送到目的地才放心离开;当她即将启程回国,外国朋友纷纷送给她独具心意的小礼物。这一切的一切,都淡化了她在陌生国度的焦虑不安,让她感受到爱与关怀。


   曾经她以为对不是祖国的国家不会有太多的眷恋,但因为有了人与人的相知相亲,有了同事间的友谊友情,东西方的距离才能真正消除隔阂。她认为文化自信是国际行走的真正力量,是赢得跨文化力量的核心动力,是传媒全球公民的光荣与梦想。


突破常规,遇见更好的自己


   参加中国影像丝绸之路(台湾站)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的2016级视觉传达专业李知雨经历了从台北到司马库斯15天,50人,7个摄制组,300公里路的巨大挑战。在拍摄过程中,她第一次拿起陌生的摄像机;第一次想到用纪录片记录“声音”这一主题;第一次使用剪辑软件并在接近截止时间时配完最后一条字幕,这种种的第一次汇成的是她难忘的回忆。


   当她听到台北的车水马龙、夜市喧嚣,司马库斯的蝉鸣鸟叫、流水风铃,闭上眼睛却看到了城市的灯红酒绿,山林的山川水秀,当她换一个器官感受这个世界,突破试听语言的常规,忘却专业的壁垒,得到的是热爱和热情所带来的强大能量。


无边无畏的创造力成就独一无二的你


   来自2016级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的郑梦圆在暑期参加了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的暑期实践课“摄影与艺术图书”项目。她选择用一个短片记录下自己的英国生活。


   她曾用一张完整的纸做成过一本小书,用一个薯片桶做成过一个相机,用一只卤鸡爪沾着墨水写过字,用一只小鸟印成了一幅画。为了能及时捕捉精彩的瞬间,她经常会只带着相机出门而放弃三脚架。所以邮筒、栏杆、长椅、汽车前盖都曾经成为过她的脚架。就是这种听起来似乎疯狂的创作热情,最终令她明白,任何设备都只是创作的延伸,而非创作本身。作为创作者,更应该关注的是自己深及内心的能量和创造力。


百闻不如一见,实践才出真知


   来自2015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刘正勋通过学院的实践实习平台被遴选到央视CCTV-1《机智过人》栏目实习。他亲眼看到在录影期间一天工作近十六小时是自称“电视民工”们的央视人的真实状态,央视人们以“字字千钧,秒秒政治,天天考试”的工匠精神对待屏幕上播出的每分每秒。


   通过亲身参与,他看到了作为一名电视工作者在光鲜背后辛劳的一面,被他们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也更坚定了自己今后的职业理想。


创作的前提是吃透当地文化


   2015级传播学专业李铭?也渭拥氖钇谑导?活动是以激励青年导演的创作而闻名世界第四大电影节——瑞士洛迦诺电影节。为期一周的活动中,李铭?矣肜醋允澜绺鞯氐呐笥岩黄鹧?习拍摄纪录片、欣赏雪山湖泊、和电影主创团队交流、在不同系列的电影院欣赏电影。


   波兰电影《海之僧侣》和美国电影《漩涡》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让他开始思考如何运用巧妙的切入点和拍摄角度讲述故事,而当他与成熟电影人深入探讨后才发现,一切创作的前提是实打实地了解当地文化、细心体会文化来源,才有可能讲述出一个好故事。


近距离感受来自新闻一线的震撼


   2015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焦哲同学的暑期是在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度过的,他的主要工作是进行舆情分析、撰写内参并参加国家智库课题的研究。本身就致力于今后投身新闻工作的焦哲在新华通讯社接触到了最前沿的新闻理念、最先进的新闻报道形式和最新的融媒体研究进展。


   他在新华社感受到的是真刀真枪的新闻震撼,和同事们护卫新闻真实性的敬业奉献精神。在他本人收获颇丰的同时也呼吁我院更多的同学加入到实习实践的队伍中来。


   我院实践教学选修课体系基于项目制教学法,秉承学院根植中国乡土,汲取国际经验,传播中国智慧的宗旨,开发了包括“跨学科国际学术进修类”、“国内外社会调研类”、“实习创业类”、“创意创新类”等在内的四个大类。学生在深入山东莱芜、广西贺州等中国乡村,感受中国文化的精髓的同时,也纷纷走出去投入到2138cn太阳集团古天乐与中美关系协会,美国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和纽约总部,美国凤凰卫视美洲台,瑞士洛迦诺电影节组委会建立的固定的实习基地参加实践活动,培养根植于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化人才。


   我院希望通过对GMC培养成果的总结和表彰,鼓励更多的同学加入到实习实践的各项活动之来,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沟通的能力。我院继续以培养合格的“传媒全球公民”为己任,进一步完善项目规划,提高项目管理质量,完善监督反馈机制,以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