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马晓霖:若不能阻止战争,那就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
(通讯员:程柄舜 摄像:梁爽) 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讨厌战争,但是工作在离战争最近的地方;他们不是军人,却冲向战斗最激烈的前线;他们没有枪,但是他们手中的相机一样干掉了许多统治者,以至于很多军阀想致他们于死地。他们就是战地记者。
战地记者被誉为是记者中的王牌,因为他们的稿件总是会影响战争的发展甚至政权的更迭。同时,战地记者也是所有记者中死亡率最高的职业。据统计,仅2012年战地记者死亡人数就达到39人,被绑架21人,死亡人数占全年记者死亡人数的30%。很多保险公司因为其高风险甚至不接受战地记者的保单。而本次讲座我们有幸邀请到新华社高级战地记者,新华社加沙分社创始人马晓霖老师来给传播学的同学们分享了他作为战地记者时的特别的经历。
教授简介:马晓霖:1964年9月出生。回族。中共党员。宁夏吴忠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文化名家及四个一批”首批入选88人之一。
曾在新华社工作17年(1988年至2005年),相继任国际新闻编辑、主任编辑;科威特分社记者;加沙分社创始人、首席记者;新华社《国际观察与评论》编辑室首任主任;新华社“伊拉克战争报道领导小组”专家成员;伊拉克战争特派记者;《环球》杂志社总编辑;高级记者;“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2005年辞职进入互联网,创建大旗网和中国第一个民间博客通讯社和实名博客社区——博联社,首倡和践行中国网络实名制管理模式。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在课上,马老师首先向大家简要介绍了新华社外派记者的运行机制,让大家对中国新闻媒体工作流程有了初步的了解
接下来他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的工作经历,在战火纷飞的中东怎样驱车100公里抢到一手新闻,怎样随机应变保护最真实的新闻不被军阀抢走,又是怎么应对国外情报部门的策反和窃密行动。马老师这些“离死亡最近的故事”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所有人仿佛都跟着这故事走进了那个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地区。
最后,马老师给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对传媒的感悟:“传媒的道路非常漫长。人生也可以非常丰富,不是大家简单的理解我就是当个编辑当个记者,因为人生由很多的故事构成的,可能你每走一段就换了个路,你发现不同的分解,不同的地平线,但是你最终的结果,万众归一,结果都是一样的。结果不重要,但是这个经历实际上是最宝贵的财富。人生的每一道关口,我就是感谢给我提供了一个公平的机会,使我们这些没有任何靠山没有背景的人,我们靠自己的勤奋,靠自己的努力,拼搏出来。所以我从来不抱怨命运,我觉得命运对我非常垂青,社会对我也非常公平。所以我很感恩,因为我觉得只要你努力了,一定会得到非常好的回报。”
“总结到最后就是,一句老话,你们可能不太熟悉,你们爸爸妈妈肯定熟悉,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就是说不管做什么工作,只要在跳槽前一定要把这个工作做好,这是一个态度问题。”
在课后,我们还有幸对马老师进行了专访
问:老师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刚才听您讲了那么多新华社的故事,真的很受触动。而我们今天参加讲座的这些学生中有很多都有可能是未来的新闻人,其中很多人未来也会做记者这样的工作,那您觉得作为一个记者,他应该担负怎样的责任呢?
答:我想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工作单位,不同的新闻业态下,记者所做的工作是不一样的,呈现的产品也是不一样的。像图片的,文字的,视频的,音频的等等。但是有一条主线是不变的,就是记者的使命感。我觉得记者的使命感就是时时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对国家的发展兴旺有一种关怀。这样的话我觉得你才能伴随着国家民族的成长而逐渐进步,最重要的就是这种情怀。有这种情怀你才能热爱这份工作,对这份工作感到自豪。如果你不热爱这个工作,不引以为豪,那么这种事情对你来讲是痛苦的,是折磨的,这样你就那也做不好也做不长久。我认为记者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一个记者要有这样的认识,那么他离一个优秀的记者就不远了。
问:我还了解到您在05年的时候离开了新华社,去创办了博联社。您当时为什么离开新华社或者说互联网行业到底有什么吸引了您?
答:我离开新华社不是一时冲动。我从加沙回来之后,得到了无数的荣誉,很多荣誉可能一些记者一辈子都无法得到。但是我也看到了当时自己事业的发展瓶颈,接下来的工作要么就是重复自己的前作,要么就是进入仕途,当一个专业的官僚。但这都不是我想要的。我说过一句话:新华社再大,是有围墙的,而我追求的是地平线。另外,我做新闻人的一个愿因就是我很爱新闻行业,我对一些新鲜的事情,对我未曾了解过的领域充满了渴望,所以我想到体制外去看一看。再者说从我的专业来看,我最适合做媒体,离开媒体我没有别的专长。所以由此看来我最适合做互联网。我希望能作为一个全民记者,任何人都能当记者,把自己身边的事情记录下来分享给他人。这是互联网精神:平等,交互,开放。这也是我向往的。
问:马老师的人生经历在我们所请过的教授中可以说是最丰富的。你觉得但从媒体人的角度来看,您认为一个Global Media Ctizen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答:首先说公民不是一般的人民,公民是指有一定自主精神,有担当,有人格,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而全球就意味着在这种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具备宏大的视野。能从中国的角度看世界,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秉着一种互连互通的思维来看待事情的变化,用一种交融的眼光来看待人类社会的变化。心怀祖国,放眼世界。
(编辑:朱晨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