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推出新一季学术前沿系列讲座

Publisher:王昕Time:2023-03-17View:128


 (通讯员:林芳羽 摄影:钱弋 林馨妍)为帮助同学们进一步拓展学术视野、了解专业前沿,我院推出新一季“学术前沿系列讲座”,邀请学界业界知名专家学者走进校园,走进课堂,面向本硕同学,开展学术宣讲和研讨。 

 2023314日下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系教授、博导邓建国老师以“概率与反馈:ChatGPT的智能原理与人机内容共创”为题,徐徐开启了讲座季的序幕,为师生们带来一场精彩演讲。本次讲座由我校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黄典林教授主持,一百五十余位同学在场聆听。

 在讲授中,邓教授简明扼要解释了ChatGPT的智能原理,即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在解释神经网络转换器(transformer)时,邓教授以“人们能够认知不完整单词”为例,深入浅出阐明宇宙中充满不确定性和冗余信息即“熵增”,而信息(information)会降低这一不确定性;ChatGPT基于GPT3的大语言模型中信息论的概率来分析问题情境语言,进而理解问题主旨并作出回答,并通过“人类反馈强化学习”机制,不断加强模型的参数质量,不断学习提升;基于概率和反馈而来的生成性(Generative),终于指向了具有革命性的自然语言生成模型,实现了模型对话能力的关键性突破。

 针对受到热议的“ChatGPT是否具有创造性”话题,邓教授指出,创造性作为一种“意义”是由作者、作品和受众三方共创的,本质上,包括ChatGPT在内的人工智能都是基于人类计算机和算法而被创造出的(the created),并非“创造者”(creator),缺乏体现创造力的关键元素:自主性、意向性、意识、价值观、情感以及超越“已知”建立“未知”的能力,因此我们不能说ChatGPT具有了创造性。

    接下来,邓教授又以《论语》、《荷马史诗》等经典著作为例,从高校的教学活动实例出发,指出概率性语言实践和拼凑式创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文化生产方式。ChatGPT的实际表现已经超过专用语言模型,能够创造小说、诗歌和戏剧等,能够编造出此前不存在的表达,从其实际表现上看又确实体现出了一定的创造能力。在ChatGPT或类似人工智能普及后,大量人工智能生产信息(AIGC)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原创作者”的观念也会发生改变。邓教授据此提出:人工智能正在从检索者、搬运者和呈现者成为creatorco-creator

  随后,邓教授指出,ChatGPT能高效地生成各种模式化的内容,让人类解放脑力以从事更加富于创造性的工作。在人类伴侣的反馈训练下,ChatGPT有可能通过不断学习而变得更具创造性,进而对人类施加更多压力,甚至进一步激发人类的创造性。在ChatGPT等新技术出现初期,人们不应盲目治理和反对,而应主动使用和了解新技术,更好地将技术为我所用,服务现实世界。

 在最后的问答环节,多位同学从自身使用ChatGPT的经验出发,就技术、伦理、隐私安全等相关问题与邓教授进行了积极而深入的互动探讨,现场气氛热烈活泼。


 春回校园,书香满室。我院的新一季学术前沿系列讲座,还将邀请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校知名学者来校作报告,以大师观点、前沿热点、高端视点,助力学子躬身汲养、学海启航。



主讲人简介:

邓建国,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系教授、博导。曾任英文《上海日报》记者和编辑、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访问学者(2013-2014)。研究领域为媒介理论、传播理论、中外传播思想、传播哲学等。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中英文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两部,译著多部,包括《对空言说》和《媒介即存有》,并担任多份CSSCI学术刊物审稿人。